一、学院环境
机械工程学院外景
机械工程学院大厅
二、实验环境
数控机床
并联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
微纳平台
焊接机器人
生物力学实验室
三、学院发展介绍
机械工程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等本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1998年)、机械设计及理论(1999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3年)先后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领域2005年获批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2017年获批机械工程天津市重点学科。2021年获批天津市高校服务产业“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集成”特色学科群。
机械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天津市品牌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机器人专业为新工科专业。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机械工程学科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学科现有“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化制造与流程工业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企业共建2个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挂靠在本学院。目前拥有设备总台套数4076套,设备总金额6400余万元。
经过多年建设,学院形成了“产业需求带动、理论研究驱动、校企合作联动”的科研特色,以机械装备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机电液传动与控制技术为主线,以机器人机构学与控制为突破,以仿生结构理论与制造为交叉,积极开展创新性研究,聚集和全班的r便器白樱樱转学优秀科技人才,鼓励人才国内外学术交流。
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了国家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在PNAS、Transactions of ASME、 IEE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在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全班的r便器白樱樱转学的同时,学院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有利于学术发展和人才综合素质全班的r便器白樱樱转学的体制机制,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机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
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成立揭牌
校企党建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揭牌
四、导师队伍介绍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22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名,教育部机械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名,机电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各1名;拥有天津市教学团队3支,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4支,天津市外专人才1名,天津市青年咨询专家1名,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3名、天津市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4名、天津市131各层次人才11名、天津市教学名师3人、天津市特聘教授制度青年学者2人。
学科带头人介绍
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方向带头人 郑清春
郑清春,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天津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机械结构与振动、机械设计与优化、计算机仿真和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力位混合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以及横向项目4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5篇,其中SCI/EI检索13篇。作为第一完成人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承担现代CAD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I等课程。
海洋工程机电液装备设计与制造方向带头人 王收军
王收军,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电液系统建模、控制策略与控制技术、单元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海洋专项基金3项、交通运输部重大建设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项、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40余项,参加国家基金项目2项,累计到校科研经费1.1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SCI/EI检索33篇,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担任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要承担现代控制工程、电液控制工程、液压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
机器人技术及系统集成方向带头人 赵新华
赵新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机械工程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设计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并联机器人、智能机械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重点基金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其他基金和科技开发项目20余项。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6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承担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器人学、机电传动与控制等课程。
仿生结构理论与制造方向带头人 张春秋
张春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体视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以应力与生长理论为核心,探索结构功能适应性规律,进行力学生物学与生物力学科学研究;以机电控制、工程设计和制造为基础开展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和人体康复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承担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第二单位)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文章SCI、EI论文40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杜庆华力学与工程奖、天津市学科领军人才。承担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和有限元技术基础与应用等课程。